节水事业快速前进,需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同时转动
水资源极度匮乏,却缺少高效节水的市场模式,这是我国节水事业一直存在的难题。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问题严重,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产布局不相匹配等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瓶颈。
“节水势在必行,节水可以缓解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节水可以减少排污、节水可以缓解水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路祥说。当前,我国的节水工作主要靠政府,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用水主体缺乏节水积极性;长效管理机制缺位,导致节水工程效能低下。
归根结底,发展节水事业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节水需要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同时动起来,共同发力。可现状是,政府“轮子”铆足了转,市场“轮子”反应不够。
市场“轮子”不转,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节水盈利模式。节水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社会资本具有典型的趋利性,没有盈利模式,形不成获利空间,社会资本是不会感兴趣的。另一方面,节水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而节水技术产品分散在不同的企业手中,缺乏一个技术集成平台,成了社会资本参与节水的一道“门槛”。
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让社会资本、政府和用水主体共赢的模式。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搭建市场化平台,引入社会力量,集成技术,共享收益,建节水长效机制
合同节水管理,是指节水服务运营商通过与用水户签订合同的管理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集成运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对特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分享节水效益的新型市场化商业模式。
在现实中,由于缺乏融资平台和技术集成平台,企业“独闯”节水市场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节水改造牵涉的技术复杂,需要对多项技术、产品进行集成,单个企业难以组织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造项目。比如研发制造水龙头的企业,面对输水系统中的地下管网、节水器具、智能监控、废水回用等就束手无策。
为搭建市场化的融资平台和技术集成平台,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水工作,在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引导下,其下属企业联合北京、天津和河北3家水务投资公司以及17家有节水技术的公司共同组建了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构成采用“1+3+17”模式,其中的这17家节水技术公司均有节水改造核心技术。
国泰节水公司可以针对项目特点,以合同节水管理的方式,吸引具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参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先改造,后用节水省下的水费支付改造成本,回本后继续参与节水效益分享。这种模式得到了广大节水企业的认同。
据了解,当前节水工作难以推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节水改造后运行管理体制不落地。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据国泰节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合同签订中,我们与节水企业约定,每年从节水效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节水项目的后期运行管理,解决了节水项目一直存在的‘易建难管’的问题。”
合同节水管理,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来?
为保证节水资金需求,国泰节水公司引导第一创业证券公司等发起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合同节水管理为募投对象的基金。
节水基金主要用于三个方向的投资,第一是对项目投资,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最大的投入是技术产品和设备,节水基金可以为节水项目提供改造所需资金。第二个是天使投资,即对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投资。一线企业能够敏感捕捉市场需求,但往往缺乏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基金筛选一批为市场所需的成长性好的企业投资,真正推动适应国情水情的节水技术推广。第三个是股权投资。即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参与融资平台和技术集成平台的建设。通过平台公司的复制,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更大范围内运用。
合同节水管理创新盈利模式,应用前景广阔
合同节水管理如何盈利,这是参与节水改造各方最关心的问题。盈利模式正是合同节水管理最大的创新之处。
专家认为,合同节水管理实现了多方共赢。技术企业风险小,节水项目采用它们的技术装备,节水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用水改造单位负担轻,节水改造的成本来源于省下的水费,这种先改造、再支付的模式调动了社区、学校等的积极性。政府财政压力小,节水事业不再由政府一肩挑,只需在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
走进河北工程大学的校园,处处可见节约用水的精巧设计。卫生间用水不单单来自废水集中利用,更采用智能化控制水量。河北工程大学后勤管理处工程师郭少峰详细讲解运行机理:上一楼层洗漱池的废水经收集处理后,通过管道流到下一层卫生间的集水箱。集水箱储水一部分自动溢流补充小便池,一部分根据人数智能配送水量。
“过去,冲一次厕所所需水量在7—21升,现在降低到5升。”郭少峰说。
除此之外,针对管网跑冒滴漏的现象,两个校区查漏补漏,更新改造地下管网3公里。安装节水龙头、节水阀等设备1.4万余只。
“更重要的是,每年从节约下来的水费中优先提取70万元用于节水设施运行管理。通过资金保障将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郭少峰说。
河北工程大学是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在全国的第一个试点,仅仅运行5个月,就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这所大学共3.1万余人,年均总用水305万立方米。按此推算,全年可节水超100万立方米,年节约水费400万元,按照合同期10年计算,可节约用水1000多万立方米,排污减少800万立方米。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应用前景广阔。郭路祥介绍,钢铁、煤化工等高耗水企业,机关单位、居民小区等生活用水聚集区,污染河流治理,水环境修复等领域都有合同节水管理的用武之地,可为社会资本参与治水节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